2025年成人高考高起专(语文)最新预测题

2025-10-17
来源:

基础知识


1. 下列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)


A. 迫不急待 川流不息 谈笑风声


B. 言简意骇 一筹莫展 甘败下风


C. 走投无路 世外桃源 再接再厉


D. 声名雀起 悬梁刺骨 穿流不息


答案:C


解析:A项“迫不急待”应为“迫不及待”,“谈笑风声”应为“谈笑风生”;B项“言简意骇”应为“言简意赅”,“甘败下风”应为“甘拜下风”;D项“声名雀起”应为“声名鹊起”,“悬梁刺骨”应为“悬梁刺股”,“穿流不息”应为“川流不息”。


2. 下列句子中,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( )


A. “你到底去不去?”小明问:“快点决定!”


B. 本书分为三章:第一章《基础知识》;第二章《阅读技巧》;第三章《写作方法》。


C. 春天到了,公园里开满了桃花、杏花、梨花……五颜六色,美丽极了。


D. 他喜欢读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《西游记》等古典名著。


答案:D


解析:A项“问”后应为逗号;B项分号应改为逗号;C项省略号与“等”重复,应删去其一。


3.下列词语中,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( )


A. 旁证博引 言简意骇


B. 川流不息 迫不及待


C. 功亏一匮 再接再励


D. 走头无路 谈笑风声


答案:B


解析:A项“旁证博引”应为“旁征博引”,“言简意骇”应为“言简意赅”;C项“功亏一匮”应为“功亏一篑”,“再接再励”应为“再接再厉”;D项“走头无路”应为“走投无路”,“谈笑风声”应为“谈笑风生”。


4.下列句子中,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( )


A. “你到底去不去?”妈妈问:“不去就算了。”


B. 他喜欢读的书有:《红楼梦》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等。


C. 明天的会议,主题是“如何提高学习效率”?


D. 校园里种满了花:有月季、牡丹、海棠……


答案:D


解析:A项“妈妈问”后应为逗号;B项冒号应去掉;C项问号应改为句号。


5.下列句子中,没有语病的一项是( )


A. 通过这次活动,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。


B.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扩散,政府采取了严格的防控措施。


C. 他不仅学习好,而且乐于助人,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。


D. 能否坚持锻炼身体,是保持健康的关键。


答案:C


解析:A项滥用介词导致主语缺失,删去“通过”或“使”;B项“防止”与“不再”矛盾,应删去“不再”;D项两面对一面,应删去“能否”。


6.下列文学常识中,表述正确的一项是( )


A. 《诗经》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,分为“风”“雅”“颂”三部分。


B. 唐代诗人杜甫被称为“诗仙”,李白被称为“诗圣”。


C. 《水浒传》的作者是罗贯中,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。


D. 《论语》是儒家经典之一,由孔子撰写,记录了孔子的言行。


答案:A


解析:B项杜甫(被称为“诗圣”,李白被称为“诗仙”;C项《水浒传》的作者是施耐庵,罗贯中是《三国演义》的作者;D项《论语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,非孔子本人撰写。


7.下列句子中,修辞手法使用正确的一项是( )


A. 他的心像天空一样宽广。(比喻)


B. 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?(设问)


C. 春天来了,花儿笑了,鸟儿唱了。(拟人)


D. 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。(夸张)


答案:ACD


解析:B项是反问,不是设问;ACD项修辞手法判断正确。


2


阅读理解

(一)文言文阅读


一、《学弈》节选

弈秋,通国之善弈者也。使弈秋诲二人弈,其一人专心致志,惟弈秋之为听;一人虽听之,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,思援弓缴而射之。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为是其智弗若与?曰:非然也。


1.. 翻译句子:“虽与之俱学,弗若之矣。”


答案:虽然他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,但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。


2. 这则文言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?


答案:学习必须专心致志,不可三心二意,否则即使条件相同,结果也会不同。


二、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节选


廉颇者,赵之良将也。赵惠文王十六年,廉颇为赵将,伐齐,大破之,取阳晋,拜为上卿,以勇气闻于诸侯。蔺相如者,赵人也。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。


赵惠文王时,得楚和氏璧。秦昭王闻之,使人遗赵王书,愿以十五城请易璧。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:欲予秦,秦城恐不可得,徒见欺;欲勿予,即患秦兵之来。计未定,求人可使报秦者,未得。


宦者令缪贤曰:“臣舍人蔺相如可使。”王问:“何以知之?”对曰:“臣尝有罪,窃计欲亡走燕。臣舍人相如止臣曰:‘君何以知燕王?’臣语曰:‘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,燕王私握臣手曰‘愿结友’,以此知之,故欲往。’相如谓臣曰:‘夫赵强而燕弱,而君幸于赵王,故燕王欲结于君。今君乃亡赵走燕,燕畏赵,其势必不敢留君,而束君归赵矣。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,则幸得脱矣。’臣从其计,大王亦幸赦臣。臣窃以为其人勇士,有智谋,宜可使。”


于是王召见,问蔺相如曰:“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,可予不?”相如曰:“秦强而赵弱,不可不许。”王曰:“取吾璧,不予我城,奈何?”相如曰:“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,曲在赵;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,则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宁许以负秦曲。”王曰:“谁可使者?”相如曰:“王必无人,臣愿奉璧往使。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”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。


  1.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,正确的一项是( )


A.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/境上燕王私握臣手/曰愿结友


B.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/燕王私握臣手曰/愿结友


C.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/境上燕王私握/臣手曰愿结友


D. 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/燕王私握臣/手曰愿结友


答案:B


解析:根据句意和语法结构,“会境上”是“会于境上”的省略,表示“在边境上会面”,不应断开;“燕王私握臣手曰”是完整的主谓句,中间不可断开。


  1.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,不正确的一项是( )


A. 拜为上卿(授予官职)


B. 徒见欺(白白地)


C. 窃计欲亡走燕(私下)


D. 均之二策(平均)


答案:D


解析:“均”在此处意为“比较、权衡”,而非“平均”。


  1.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。


(1)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,则曲在秦。


(2)城入赵而璧留秦;城不入,臣请完璧归赵。


答案:


(1)赵国如果给了和氏璧但秦国不给赵国城池,那么理亏的是秦国。


(2)城池归赵国,和氏璧就留在秦国;城池不归赵国,我请求将和氏璧完整无缺地带回赵国。


  1. 蔺相如认为“宁许以负秦曲”的理由是什么?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?


答案:

理由:比较两种策略,若拒绝秦王,赵国理亏;若答应而秦国不履行承诺,则秦国理亏。因此答应秦王可使赵国占据道德优势。


性格特点:机智果断、善于权衡利弊、以国家利益为重。


(二)现代文阅读


一、《母亲的粽子》节选


母亲包的粽子,总是又大又香。每到端午前,她便开始忙碌:选糯米、泡粽叶、调馅料……每一个步骤都认真细致。我常蹲在旁边看她,她总说:“包粽子就像做人,要实在,不能偷工减料。”


1.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?有什么作用?


答案:动作描写。通过“选”“泡”“调”等动词,生动表现了母亲包粽子的认真与用心,体现了她对传统习俗的重视。


2. 结合全文,说说“包粽子就像做人”这句话的含义。


答案:母亲借包粽子告诫“我”,做人要脚踏实地、真诚实在,不能敷衍了事或投机取巧。


二、《故乡的炊烟》


① 故乡的炊烟,是游子心中最柔软的牵挂。每当夕阳西下,村口的老槐树下便聚满了归家的农人,而屋顶的炊烟则袅袅升起,像一条条轻柔的丝带,缠绕着游子的思念。


② 记得小时候,母亲总在黎明前起床,生火做饭。柴火在灶膛里噼啪作响,炊烟从烟囱中缓缓飘出,带着木柴的清香和饭菜的暖意。那时的我,常趴在窗边,望着炊烟发呆,心想:炊烟飘到哪里去了?是去了天上,还是去了远方?


③ 后来,我离开了故乡,到城里求学、工作。城市的天空没有炊烟,只有高楼和雾霾。偶尔在某个清晨或傍晚,看到从某户人家厨房飘出的淡淡烟雾,便会想起故乡的炊烟,想起母亲做的饭菜,想起那些简单却温暖的时光。


④ 如今,故乡的炊烟越来越少了。年轻人外出打工,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。许多人家的灶台早已冷清,取而代之的是煤气灶和电磁炉。炊烟,似乎成了即将消失的记忆。


⑤ 但在我心中,故乡的炊烟永远不会消散。它是故乡的符号,是童年的印记,是母亲的爱,是游子对家的眷恋。无论走多远,无论离开多久,只要看到炊烟,就会想起故乡,想起根。


1.文章以“故乡的炊烟”为线索,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?


答案: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思念、对童年时光的怀念,以及对母亲和家的眷恋。


2.从修辞手法的角度,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。


答案: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,将“炊烟”比作“轻柔的丝带”,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炊烟的飘逸与柔美,表达了作者对炊烟的喜爱和对故乡的思念。


3.文章第④段提到“故乡的炊烟越来越少了”,请结合全文,分析这一现象的原因及作者的情感态度。


答案:

原因:年轻人外出打工,村里人口减少;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(如煤气灶、电磁炉的普及)。

情感态度:作者对这一现象感到惋惜和无奈,认为炊烟是故乡的符号和童年的印记,它的消失意味着传统生活方式的终结。


4.结合自身经历,谈谈你对“故乡的炊烟”这一意象的理解。


示例答案:

“故乡的炊烟”是游子对家的牵挂和思念的象征。在我心中,故乡的炊烟代表着童年的温暖和母亲的关爱。每次看到炊烟,就会想起小时候在故乡的生活,想起母亲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。如今远离故乡,炊烟成了我对家的精神寄托,让我在异乡也能感受到家的温暖。


3


作文

题目:《那一次,我学会了______》


要求:


  1. 补全题目,如“坚持”“宽容”“感恩”等;


  2. 结合自身经历,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;


  3. 语句通顺,情感真挚,中心明确。


写作思路:


  • 选材:选择成长中印象深刻的一次经历(如学骑自行车、第一次做饭、与朋友和解等);


  • 结构:


开头:点明主题,引出“学会”的内容;


中间:详细叙述事件经过(起因、经过、结果),加入心理描写;


结尾:总结收获,升华主题(如“坚持让我更自信”“宽容让友谊更长久”)。

4


高分技巧:

图片

• 避免空泛议论,用具体细节打动人;


  • 适当引用名言或诗句(如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);


  • 书写工整,减少错别字。


考前冲刺建议


  1. 基础知识:每天背诵10个易错成语、5个病句类型;


  2. 阅读理解:掌握“关键词定位法”,快速找到答案;


  3. 作文:提前准备3-5个万能素材(如亲情、成长、社会现象)。


转发给需要的考友,一起上岸!💪


分享